悲憫鄉土的音樂畫筆

關於《隔壁親家》的構想源起

文/ 音樂時代藝術總監 楊忠衡

風德先生鄉土小說給人的印象,是一首泛著淡淡情愁的田園詩。他就像背著相機踏入鄉野的攝影師,犀利而精準的擷取影像。不論美醜,都毫不保留的記錄下來,有時寫實得近乎冷酷無情。但是這種「無情」卻如同戰地記者般,是出自對人民與鄉土的關切,而有種不得不發的使命感。風德先生作品洋溢濃郁的人性,筆法卻是思路清晰的理性。筆者想把《隔壁親家》改編成音樂劇,就是被它均衡有序的結構、流暢有致的戲劇性、優美的詩意所吸引。

小說描寫宜蘭鄉下兩家人:石龍伯、粗皮雄,以及各自三個兒子、三個女兒之間的錯綜恩怨愛恨故事。明明是從小最要好的朋友,卻因爲命運軌跡不同,為了人為價值觀與私利,讓兩家走上對立與仇視的態勢。同時兩家兒女又各自萌生愛戀情愫,使兩家關係更顯糾纏難解。兩家態勢從出發點的不公,因緣造化,移轉向另一種不公,兩家人該如何面對?

小小兩家人故事,卻是人間社會縮影。人們相互依存、產生友情、愛戀與親情,另一方面,似乎又存在一種隱形的魔手,讓人們因爲私利、不平、彼此產生怨恨。這個結是怎麼結的?該如何解?能不能解?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往往只是一念之間,能讓人坐困愁城,也能一時海闊天空,端看當事人的心念、態度,以及世事因緣。人世如棋局,有無限種走法。每一個動作,都牽引接續的因果和邏輯。兩家人的結局,原著小說並沒有交代,風德先生並不認為結局是重要的,最重要的是他刻畫了一種人性可能面臨的困局。它就像一盤張力強大的象棋殘局,忍不住讓人想推演可能的發展。我希望我們所編寫的結局,並不是改造風德先生安排的軌跡,而是依照這盤「殘局」,為劇中人尋求可能的「勝算」。

人生本是一場試煉,充滿各種磨難和考驗,相信風德先生小說寓意絕不會只在突顯人間陰暗面,而是藉由故事情境,刺激、引導人們思考,如何昇華與掙脫人性枷鎖。我們所做的,便是這個後續推演的工作。

如何將台灣現代文學與舞台表演結合,賦予《隔壁親家》躍動的生命力,對新一代表演工作者來說,是相當大的考驗。最後,要感謝廖風德夫人及家庭成員的大力支持與協助,讓本劇改編構想能得以實現。

深入瞭解《隔壁親家》

繼《四月望雨》後,音樂時代實力演員群、終極陣容,2023經典重現!

發表迴響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