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的歷史
涓涓樂流,終成江海。
音樂時代打造台灣音樂時代
「音樂時代劇場」前身為「音樂時代雜誌社」,由總編輯楊忠衡設於一九九四年,以關懷本土原創音樂、報導樂壇動態為宗旨,對九○年代台灣樂壇轉型蛻變具有相當影響力。二○○○年開始參與舞台表演製作,二○○三年推出首部音樂劇《梁祝》,並於二○○七以年以「音樂時代劇場」登記為台北市演藝團體,由楊忠衡擔任藝術總監,是台灣首創專業發展本土原創音樂劇為宗旨的表演團體。
優質出版
「音樂時代」除雜誌外,曾發行多本優質音樂出版品,其中包括承辦中正文化中心年度音樂專刊,如:《發現蕭斯塔可維奇》、《發現理查.史特勞斯》、《發現柴科夫斯基》,國家交響樂團樂季手冊、歌劇專刊如《女人皆如此》、《費加洛婚禮》、《尼貝龍指環》等。二○○六年推出音樂劇叢書,例如台灣第一本音樂劇專書《音樂劇的九種風情》(邱瑗著)、《音樂劇史記》(陳煒智、陳芸芸著)等著作。後與表演團體合作推出「Playbill」系列,包括《歌劇魅影》、《鐘樓怪人》、《吉屋出租》、《西城故事》…等。二○○七年與「台新藝術獎」合作推出台灣首套表藝評論專書《新藝見》三輯,引領台灣藝評風氣。
原創音樂劇引領潮流
「音樂時代」從出版跨入表演,始於「坐而言」到「起而行」的實踐哲學。有感於發展原創音樂必須建立有效平台,而「音樂劇」傳承戲曲、歌劇文化,是當代首要發展綜合表演藝術項目,乃於二○○三年正式由靜態走向動態,號召國內有志藝術家,一同為推動本土原創作品努力。
首部作品即與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合作推出大型音樂劇《梁祝》(2003),辛曉琪、王柏森主演,開創音樂劇多元風氣之先。後續作品有《世紀回眸.宋美齡》(2006)、《四月望雨》(2007永齡基金會委託創作)、《隔壁親家》(2009)、《渭水春風》(2010台北藝術節委託創作,獲選建國百年三大戶外表演好戲)、《東區卡門》(2012)、《少年台灣》(2013),《微.信》(2016,廈門閩南大戲院、上海中演文化藝術聯合製作)、《舊情綿綿》(2016,基隆文化局委託製作),每部作品都維持一貫嚴謹品質,得到諸多觀眾的喜愛與支持,奠定在台灣音樂劇的中堅地位。
永續成長、精彩不斷
唱自己的歌、跳自己的舞、說自己的故事,是「音樂時代劇場」一貫的心願。所以「音樂時代」作品向來兼重傳統與創新,實驗多種題材與型式,具有文化傳承意義。作品以永續上演為理想,《隔壁親家》三度出訪大陸,演出達六十場次,為大型音樂劇演出紀錄之最。《四月望雨》、《渭水春風》、《少年台灣》…都有數十場演出成績。「音樂時代」二○一四年首度跨海演出,之後邀約不斷,足跡遍及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深圳、南京、蘇州、杭州、廈門、南昌、萍鄉、東莞⋯⋯十多個城市,成為台灣文化有力傳揚管道,未來更期許世界展演、無遠弗屆。「音樂時代」相信本土文化為藝術生命之本,廣納外來藝術精粹,深耕作品內涵與精緻性;期許今日涓涓樂流,明日終成江海。

Jane Doe